73、第 73 章

在这场灾荒中,有些?黑心?商人便会借机抬高粮食价格,想法设法发灾难财,赚人命钱。

潞城这边虽说没闹出灾情,人们生活仍然安静平和。

可市井之间,却总有别的地方的粮食涨价的传言传来。

后来就连潞城这边,有些?商人也开始蠢蠢欲动。甚至想从潞城运一批粮食,到外省去,高价卖掉。

这些?举动在陈宁宁看来,不止是丧天良,简直就是无法容忍。

在现代社会,哪个地方闹灾了,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算因为疫情,暂时封城,也有其他兄弟省市会无?偿运送大量粮食物资送过去。

就连普通民众也会想尽办法捐款捐物。

到了古代可好,这些?人还真打算赚人命钱,也不怕没命花。

好在宁宁在潞城如今也算小有地位。自然不可能对此事视若无睹。

更何况,她已然攒下了百万家资,也能做出点事情来。

宁宁很快便找到厉琰,商量此事。

厉琰听了宁宁的来意,整个人都有些?发懵。从来只听说过,个人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他家这小山大王可倒好,总能干出点出人意料的事情来。如今,她竟然还想在这灾情中闹上一闹。

刚好兄长那里,也在为灾情深深发愁。再这样下去,就不止逃荒灾民这一大难题了。

旱灾过后,便会因饥成疫。

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次,灾民死伤无?数,只能人吃人。处理不好,便会造成数百万人的伤亡。

一旦受灾地区被掏空了,再想恢复,便不是几年的事了。

更可怕的是,人民无?法吃饱肚子,便会揭竿而起。

往往大规模的灾难,便会引发反叛。

镇压不得?当,便会朝廷更替。

当今皇上痴心于权势,实际上并没有很好的治国才能。

厉琰也怕灾情处理不好,等?不到兄长顺利登基,便会酝酿出诸多麻烦来。

于是,他连忙抓住宁宁的手,问道:“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当然也不是要你拿出自家的钱,跑去赈灾。”

说着,他紧握了宁宁的手掌一下,到底没有再装下去,而是略带阴狠地说道:

“你方才也说了,如今很多黑心?商人,正打算发灾难财,赚人命钱。可有办法把那些肥羊,拉出来先祭了刀,你看如何?”

宁宁早就知道,这人惯会在自己面前,装模作样。

其实,很多时候,他都是故作忠厚善良。实际上,还?是恶狼一匹。

如今听他如此狠戾地说话,宁宁倒也不觉得?奇怪。只是略带无?奈地说道:“此事实在有些?难了。也只能请太子殿下,下令不许商贩哄抬米价。此事还?需得?当地官府清廉,才能办成。若是官商勾结,百姓只会更加凄惨。就连朝廷发下来的赈灾粮,或许都被贪污了。”

厉琰听了这话,咬牙说道:“那些人他们敢?”

宁宁却摇头说道:“潞城这一代,有你们军队坐镇,那些人自然不敢,只是远处,你却鞭长莫及了。”

厉琰听了这话,眼中顿时出现了一片寒芒。

宁宁又说道:“如今我还?有一个办法,不知可行不可行,不如你帮我想想。”

厉琰便道:“说来我听听。”

宁宁叹了口气,看向厉琰说道:“如今我们半山庄在这一代也算小有薄名?。之前我便已经加入到了潞城商会之中。如今,我打算号召大家,绝不哄抬米价,给那些灾民留下一线生机。”

“这倒是也可行,只怕那些人不愿意。”厉琰垂着眸子说道。到底不是所有人都像他家山大王这般乐善好施。

宁宁却又说道:“不知官府有没有办法,能让大家捐粮,换取一些?名?誉。之前,咱们便说起过,若我推广番薯做出成绩,知县老爷就会把这事上表朝廷。我们陈家便会受到皇上的嘉奖。若是捐款救灾之人表现突出的,能否同样上表朝廷?”

厉琰听了这话,顿时便愣住了。过了一会儿,这才连忙起身说道:“此事可行,我这就去想办法。你那边看着办就好。”

说着,他便先一步离开了。

陈宁宁看着他那匆匆远去的背影,忍不住直叹气。

果然有了厉琰,她想做什么都能办成。因为他会帮她。

很快,宁宁便按照自己的计划,在潞城商会中,订立了不恶意抬高粮价的契书。

商人重利,一看见赚钱的机会,就如同?见了血的凶兽一般。自然有些?米商不愿意签订这个契书。

有些?人甚至口出狂言,骂陈宁宁这个女人,自己不愿意吃肉,也不叫别人喝汤。实在可恶至极。

只可惜,商会里许多大财主都跟着陈宁宁赚了不少钱。陈宁宁背后又站着个九王爷,自然能收到一些?别人没听到的风声。

况且,他们也不差钱,更想要个好名?声。因而,商会里很多人都支持陈宁宁,很快便签下了契书。

那些反对的人被气得?半死,甚至赌气似的,打算离开商会。

也就在这时,朝廷突然颁下急令,恶意抬高粮价者,从重处理。严重者抄家,问斩。

甚至灾区那些见利忘义,哄抬米价的奸商,当真被斩了,就连人头也被悬挂在城门上。

这样一来,那些反对者都被吓得?半死,自然也就没了声息。

陈宁宁又提出了想把自己庄上库存的一部分番薯粮食,无?偿捐献给灾民。甚至还愿意捐献一些?银两。

陈宁宁当老总的时候,就擅长忽悠人,进行员工动员。

只是到了这种民族大义的事,她也不好空口说白话,信口胡说。

亏得以前推广做多了,厉琰那边倒是养了许多写书人。

那些人跟陈宁宁合作了许多次,也知道陈庄主点子多,下手狠,对人性了解得非常透彻。况且她也相当务实。一点花俏的东西都不要。

这次宁宁想写《劝捐赈荒书》,那些写书人听了之后,也都热血沸腾。于是不再互相攀比,反而集思广益,取各家之长,愣是写出一份很正统的《劝捐书》来。

宁宁熬了一通宵,才把《劝捐书》背诵下来。

第二日,便在商会进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

听了这次演讲之后,很多有气节的仁商,纷纷站起来说道:“我愿意跟着陈庄主捐粮。”

“想不到陈庄主一女子,竟比我等?更加有民族大义。”

这样一来,短时间内,潞城商会这边就先一步筹集了不少粮食和捐款,又去见了知府老爷,打算把这批民赈送往灾区。

老爷拉着这些?商人的手,狠狠地把他们夸赞一通。同?时也说道:“朝廷如今除了由官方打开粮仓,开始赈济灾民,也推出了一些?鼓励民间义士赈灾的举措。

所有参与赈灾的民间义士,有功者都可以写入县志里,突出者朝廷甚至会给其立碑注书。还?有其他奖励。”

听了这话,这些?义商,越发热血沸腾。

就这样,由潞城而起,很多没有遭灾的城镇也出现了大批有气节的义商,进行了无?偿捐款。

与此同?时,也有大批灾民不再逃往北方,反而回到了南方富裕的城镇。

当地官员也像早有安排一般,很快就做好了赈灾,接受灾民的工作。

另一边,原本庆皇以为自己专权,这些?年做了不少坏事,如今招惹天怒,这才降下大规模的旱灾来。

他甚至已经写下了罪己诏,又准备把皇位传给太子。

庆皇嘴上说着:“我老了,也该颐养天年享些?轻福了。太子如今身体也养好了,又正直壮年,不如由他继位。我在一旁帮衬他看着就是。”

谁成想,他逃难似的,把锅甩给了太子。

太子虽然身体病弱,却强撑着,接连发布了好几项法令。

一是开常平仓,放粮赈灾;二是用近乎苛责的手段,严惩那些提高粮价的粮商。就算如今没查出来,事后查出,刑法加倍。有官商勾结者,罪上加罪。

此令一发,朝廷上下皆是骇然。原本把赈灾当作肥差的官员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却不想,太子紧接着又发下了第三条令,鼓励民赈。

三?条法令一出,南方又有九王所在的殷家军压阵。一时间,很快便扭转了局势。

再加上,也不知是不是太子一心?为民,感动了苍天,南方受灾地区居然下雨了。

这场旱灾出人意料地平复下来。

庆皇算是退了个寂寞,只是他当初逃跑了,再想反悔回来,也已经来不及了。

如今满朝文武,皆是认定了太子的才干,只等着他登基帝位,开创大庆盛世。

庆皇没办法,只得屈居太上皇之位,却又不甘心?,就此放下手中权利。

好在太子够孝顺,也了解他的心?思。但凡朝堂之上,大小政物,都要拿来与他商量。

还?经常以身体不好为由,把奏折给他批。

太上皇握着玉玺,这才安下心?来。果然这儿子没有选错。

另一边,当初太子颁布了诸多法令,鼓励民间义赈的仁义之士。县志也写了,名?牌也立了。许多仁商都与有荣焉。

太子却觉得?还?不够。

陈宁宁当初说得简单,厉琰快马加鞭报了上来。太子与谋士多番商量,便想把民间义赈这件事做到底。

于是趁着太上皇60岁生辰,太子便想着把那些在义赈中表现突出的仁义之士,统统招进宫中,给太上皇祝寿。

名?义上说是为了太上皇祈福。实际上,是鼓舞那些民间义士。

用陈宁宁的话,给足他们颜面,让他们为祖上增光。

这样一来,下次再有灾情,定会有更多义士,愿意义捐。

作者有话要说:民赈这事,清朝末期真的有,这个《劝捐书》也有,都是我在网上查的。我查了半天,只看见写在县志上,立碑这么个奖励,觉得实在不够,又加了个祝寿,总比千叟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