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第四章 汉代陵墓之劫(4)

后来,余怒未息的董卓又派人将汉武帝的尸体扔在墓外曝晒。朝中大臣对此无不黯然,于是公推蔡邕前去劝解。董卓这才消了怒气,派人将尸体放回,并草草处之。
就在这件事发生后不久,董卓被吕布所杀。正应验了那句熟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个故事系民间流传,真伪难辨,但董卓曾派吕布盗掘茂陵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朝末年,又一支农民起义军开进了汉武帝的茂陵,其首领是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黄巢。
黄巢与赤眉起义军的首领樊崇有所不同。他可以说是个文武全才。既长于骑射,又颇爱读书;既贩过私盐,又考过进士;既是失意士人,又是一方豪侠。按说,这样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文物保护意识”,但是历史却不无遗憾地记载下了其盗掘陵墓的行为。
880年,黄巢的事业达到了顶点。这一年,他率数十万起义军攻入唐都长安,唐朝皇帝唐僖宗带着少数家眷仓皇出逃。黄巢入城时,数百万民众夹道欢迎,所到之处,群众无不山呼万岁。同年,黄巢登上了皇帝宝座,定国号为大齐,年号金统。
当了皇帝的黄巢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别说派兵继续追击唐王朝的残兵败将,甚至未来得及对民众颁布治国诏令,他就开始了极度的享乐。“防御”二字早已抛之于九霄云外。
但是,就在黄巢尽情享乐的同时,一支支唐朝地方豪强的武装已悄然集结。881年,唐僖宗委任宰相王铎为诸道行营都统,率军打到了长安城下,战斗一触即发。但这是怎样的战斗啊,黄巢率领的起义军已今非昔比。战斗尚未开始,胜负却已确定。结果是这支起义军还未等唐兵攻城,只是听说唐兵要来,便闻风而逃。
逃到咸阳的起义军,军心涣散,已成强弩之末。在一个寒风瑟瑟的秋日,他们盗掘了茂陵。
关于黄巢起义军盗掘茂陵的细节,史无记载,不便妄加想象。但关于其盗掘茂陵的原因,却有两点可以探讨。第一个可能是因为当时起义军已走向穷途末路,军中粮饷不足,盗掘茂陵,以茂陵之宝补充军需,也属万不得已。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出于一种仇恨的心理。虽然黄巢起义军一向纪律还算严明,很少有烧杀抢掠的恶行,但这也只是针对一般的贫民百姓而言。对于恶霸地主及贪官污吏,他们从骨子里十分仇恨,常有处死并没其财物的行径。汉武帝在他们眼里,当然绝非什么善类,所以在一时气愤之下,挖其坟墓也在情理之中。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茂陵所遭受的种种劫难,是一代英主汉武帝生前绝难想象的。当初他费尽心机营造的宏伟陵墓,成了后世争相抢夺的宝地;伴随他的财宝器物,被盗贼肆意抢掠;就连他口含宝珠,身着“珠襦玉匣”的尸体,也曾被扬之于外,曝之于野。若有在天之灵,不知此时的汉武帝将作何感想?
略令人安慰的是,时隔两千多年的今天,历经沧桑的茂陵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属于茂陵的鎏金兽头银盘、金饼等118件文物“完璧归赵”。1979年12月,又成立了茂陵博物馆,茂陵文物事业得以飞速发展。如今的茂陵,已成为中外人士游览的胜地。
3.董仲舒母冢被盗记
西汉时期,被盗的陵墓难以尽数,但是令后人奇怪的是,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母亲之墓竟然也被人盗掘!
提起董母,恐怕无人知晓,但提起董仲舒,恐怕无人不晓。
董仲舒出生于河北景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他从小就潜心钻研儒学。据说其学习十分刻苦。他念书的书房外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园子,然而他在书房学习三年,竟从未踏进过;对于经常骑的骏马,他也分不清雌雄。到20多岁时,他已成为对《公羊春秋》等经书深有研究的大学者。但是他虽博学,却未因此而步入仕途,而是做了一名教书匠,当时的人们把他称为“汉代的孔子”。他讲学时,在讲堂前挂一幅帷幔,他在里面讲,外面坐满了学生,但诸生“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尽管如此,他仍教出了不少有名的学生。他的思想也随着门生的不断传播而成为当时流行的学说。在同时代兴起的众多学者中,他成为最夺目的一个,成为当之无愧的“众儒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