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失败后,沙皇政府成立了“秘密审讯委员会”,对参加起义的人进行审判。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以极刑,数千名起义参加者被处以重刑,有121人被流放到人烟稀少、寒冷荒芜的西伯利亚服苦役。当时,许多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自愿抛弃优越富足的贵族生活,离开大都市,选择跟随自己的丈夫的长期流放的生活。
普希金的这首诗与十二月党人息息相关,所以任何人诵读这首诗,必定会想到十二月党人。
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都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国人起义与残酷的内部镇压,那些都是热血志士们在历史舞台上最决绝的演唱,无论成败,都可歌可泣,值得钦佩。
林轩不知道这诡异的隧道中究竟藏着多少秘密,但他既然听到了人声,就毫不犹豫地追着声音而去。
他第二次到达隧道出口,面对的还是那遥远的蜂巢结构,无法抵达。
“是谁?是谁刚刚在诵读普希金的诗?请出来一见。”他用俄语大声呼喊。
无人回应,外面的世界混沌一片,仿佛一张静止的图片。他有点恍惚,竟然分不清刚刚的声音是男是女。
他探身向悬崖下面看,终于发现了下面十几米处,有着一条狭窄的阶梯。
“要不要下去?”他有点犹豫。
一旦跃下,很可能就无法再回到这里来。
思虑再三,他反身攀着悬崖边缘,屏住呼吸,轻轻落下,飘然落在阶梯上。
那阶梯只有两步宽,看样子是从悬崖上硬生生凿出来的,如同华山绝顶的人工栈道一般。
林轩定了定神,沿着阶梯向右面去。此刻,他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依据,只是觉得右侧阶梯是下行的,只要沿那方向去,就能到达悬崖下面的平地。
想不到的是,那阶梯极长,以他的速度,奔行了接近一个小时,竟然还没有走到尽头。粗略估算,阶梯的延展角度为三十度,与普通的大厦步行梯近似。当横向距离接近两公里时,垂直落差至少有八百米,已经相当可观,约等于珠峰高度的十分之一。
林轩止步,不确定自己要不要继续走下去。
他不敢过度消耗体力,只好停下来,坐在台阶上休息一下。
“我在哪里?是在镜中,还是通过了镜面,到达了另外一个世界,即被镜面阻止的隧道的另一端?”
这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在镜中的话,无论怎样走,都不会突破玻璃夹层的限制;在境外的话,则还是在真实的地球环境里,与萨曼莎只隔着一层神奇的镜子而已。
“哗啦,哗啦”,他清晰地听到了水声,但他向悬崖下面看,却只见茫茫虚空,并没有任何海洋湖泊的存在。
林轩吸了一口气,做了一个孤注一掷的决定:“水在低处,既然有水声,则急速下去,一定能到达水边。”
一想到珠峰下面极幽深处竟然有大水拍岸之声,他禁不住打了个寒噤,脑子里不可避免地想到“地下海洋”的传说。
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在《地心游记》一书中,曾对地心世界进行了大胆猜测,提出地下隐藏着“海洋”的设想。
那本书的大略内容是这样,1863年5月24日,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发现一张羊皮纸,从这张羊皮纸上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启示,著名的探险家阿尔纳曾到地心旅行。于是,黎登布洛克教授决定也作同样的旅行。他在1863年5月27日带了侄子阿克赛尔以及足够的粮食、仪器和武器等,由汉堡出发,到了冰岛又请一位向导汉斯随行。三人按照羊皮纸的指行,由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经过三个月的旅行,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由于岩流的冲击,又从地中海里面西西里北部的斯多伦波利岛上的一个火山口回到了地面。全书以紧凑的笔法记载了旅途上的艰险经历和地底下的种种奇观,被全球地理学家奉为“地心模型”的经典。
儒勒?凡尔纳一生写过五六十本小说,其代表作为《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气球上的五星期》,其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被称为凡尔纳三部曲。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第二大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在法国,2005年被定为凡尔纳年。
尽管凡尔纳将自己仅仅定义为一名作家,可一直以来,全球地理学家协会认为凡尔纳是海底航行和地心旅行的发明者,并为他创造了“幻想地理学家”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称号。他在很多书中构想的奇特地域环境,都被近年来的探险家证明是真实存在的,当然也包括“地心海洋”这件事,即著名的“亚洲不规则大发现”。
林轩一旦做了决定,马上行动起来,沿着阶梯一路奔行下去,不再有任何顾忌。
他的脚下在动,脑子也在飞速运转,把“亚洲不规则大发现”的内容重温了一遍。
那一理论起源于美国科学家对地球内部的一次三批次、八波段深度扫描,扫描过程中,科学家发现在东亚的地底深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海洋”,其水量相当于北冰洋。在物理学上,如果用锤子敲一下桌子,就会产生一个震动波,从敲的地方向四周传播,并迅速衰减。同样,通过研究地震波的衰减数据,地震学家可以知道地下岩石的坚硬程度,并推测出温度、含水量等一系列数据。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地震学家维瑟逊和他的学生一起分析了近60万份地震波图,进而建立了地幔中地震波衰减的三维模型。他们发现,在东亚下面的地幔里有一大块区域会让地震波大幅衰减,但波速的变化却很小。按照物理学常识,那地方只有存在大量水才可以产生如此的效果。
维瑟逊在华盛顿召开的全球地理学精英大会上亲口说过:“水可以减慢地震波的速度,也可以大幅减弱地震波的强度,种种迹象可以显示亚洲地下的岩层中包裹着一个与北冰洋等大的地下海洋。”
在他的理论中阐述,这是人类首次在地幔里发现如此巨大的水体,维瑟逊的很多预测计算认为,理论上说,当海底的冰冷岩层沉入数千英里地下的地幔当中时,地下深处的高温会将岩石当中的水蒸发出来。当岩石中的水随着海底岩层一起下沉时,它是非常冷的,但是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开始上升,岩层开始变得不稳定,就失去了内含的水分。然后水就开始上升进入叠加区域,那里变成了水饱和区。但是,那个位置看上去仍然像是固体岩石,而不是像地面海洋一样巨浪滔天。
维瑟逊将这个新发现的地下结构称之为“亚洲不规则大发现”,亚洲历来地震频发,该结构应该要负主要责任。地球表面70%都被水覆盖着,这些水有着许多的作用,其中一项就是为大陆板块的移动扮演“润滑剂”的角色。当亚洲地下的水脉都变为水饱和区之后,就完全失去了润滑剂的作用。
林轩绝不排斥“地下之海”的设想,因为他曾经历过雄巴村的寒潭事件,并亲身下寒潭去探索,进一步发现了那巨大的水底结构。
就在一小时前,他无法突破凝滞空气的场景与当时无法突破水底气泡的经历何其相似?
直觉上,他认为两者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换句话说,地球上存在的某些奇怪现象,仅有地域上的差别,那些现象本事是完全相同的,例如麦田圈、巨石阵、魔鬼区、金字塔、消失古墓、杀人丛林等等,既可以出现在埃及沙漠,又可以出现在南美雨林或是北美荒原,其本质完全相同。
广义来看,造成那些奇怪现象的原因也应该是相同的。
譬如埃及金字塔与玛雅人金字塔存在的意义是相同的,百慕大魔鬼海洋三角洲与中国西北无人区的“吞噬一切行动物体不留痕迹”是相同的,南美洲最尖端的汉巴尔道悬空杀人黑洞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上空的火焰黑洞亦是相同的。
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太多,举不胜举。
更进一步说,以上仅仅是空间不同而本质相同,纵观人类历史,远古时代的某种超自然现象与今日的超自然现象也如出一辙,近代存在的著名“蝴蝶效应”,在远古时代已经无数次发生过。
有一个被举过很多次的例子可以证明以上的观点,《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中明确记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按字面解释,这段文字记录的是鲲、鹏、北海、南海的几个传说,明确说明北海巨鱼在适当的时候就能变身为大鹏鸟,并且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去。
天下,是一个天下;世界,是一个世界;地球,是一个地球。
所以,任何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国一洲的物理学研究都是错误的,必须要将地球的时间、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那么,“亚洲不规则大发现”就有了非同凡响的意义,儒勒?凡尔纳在幻想中构建的地球内部模型就有了开天辟地、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
林轩作为组织的一员,对亚洲的地理、历史、人文、传统知识都有过广泛的涉猎,即使在执行单一任务时,也会将自己的思维广泛地散发出去,将各方面知识交融在一起,全方位考虑问题。
他为“地球轴心”而来,对“地下海洋”也有着巨大兴趣,甚至说,任何牵扯到亚洲安全、地球安全的事都是他所关心的。
“啊——那是什么?”他由急速奔跑中瞬间停步,向自己的左侧望去。
原来,他不知不觉已经沿着阶梯进入了一个山谷的狭缝之中,右侧肯定是坚硬的悬崖石壁,而左侧本该是同样的石壁,但他从沉思中清醒时,却发现左侧并非寻常石壁,而是一片立体的蔚蓝色海洋。
阶梯只有两步宽,但两侧的石壁和海洋却似乎高有万仞,视界尽头,不见其顶。
(抱歉各位文友,刚刚发现上传错误,271与270章节相同,题目不该是《蜂巢宇宙》,而是《亚洲不规则大发现》,已经改正,给您造成的阅读不便,请见谅。飞天凌晨)